福建伍贰伍心理
手机版
做绽放的花蕊,对校园欺凌说不
编辑:胡婷
2022-07-01 00:21:30
浏览量:158
评论:0



                                                                                                               

幸运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阿德勒


“其他人让我欺负他的,我的同学们也都在这么做”

“我要是不欺负他,被欺负的人就是我了”

“其他人都叫她大肥猪,我也就这么叫了,开玩笑嘛”

“我看他被欺负很难受,但是我也不敢说什么啊,不然下一个就是我了”

“在学校里没有人喜欢我,每个人都讨厌我”

“我究竟做错了什么,他们总是针对我”



校园欺凌(bullyinginschool)——在校园中故意、重复伤害他人身体、心理或情感的攻击性行为。


在全球各个国家,每天都发生着校园欺凌事件,并时不时有关于校园欺凌的恶性事件报道。看着那些令人激愤的“扇耳光、扒衣服、拍裸照……”新闻或视频报道,你是否和受欺凌者一样感同身受?是否在担心自己身边也存在欺凌行为?诚然,同学间的偶尔捉弄、嬉戏玩笑是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也是成长必经过程。但是欺凌不是玩笑,一旦发生,就会反复出现。同学间的“小矛盾”可能会上升至震惊社会的“校园欺凌”大问题。因此,我们如何辨别欺凌行为呢?


       学校欺凌问题研究的主要开拓者DanOlweus教授认为,当一个同学在一段时间内重复遭受来自另外一个或者多个同学的消极行为时,可认为这个同学正在接受欺凌行为。这种消极行为包括以下四种类型:



欺凌行为具有两个根本特征:①力量的非均衡性。通常情况下,欺凌行为的发生是力量相对较强的一方对力量弱小或者处于劣势的一方进行攻击。表现为以大欺小、以强凌弱、以众欺寡。②重复发生性。欺凌者和受欺凌者会在较长时间内形成稳定的欺凌/被欺凌关系,欺凌者会重复把那一位同学作为攻击的对象。


作为青少年,当欺凌行为发生在我们身边时,要如何应对?


你就是你,不需要屈服于谁


“其他人都在这么做,如果我不做就会被排除在外,成为被欺负的人。”当你身边的同学都在嘲笑别的同学,甚至会给他起难听的外号,有时还会一起欺负他时,你是否在犹豫自己要不要这么做?是否也因为害怕自己会与他人格格不入而加入其中?


在群体中,人们有时会感到自己被淹没在其中,丧失了个人的意识和判断,个体的自我认同被群体的行为和目标认同所取代。此时,个体难以意识到自己的行为,自制力变得极低,导致人们加入到重复、冲动、情绪化的、有时甚至是破坏性的行动中。这是一种去个体化的现象。


因此,最初可能因为好玩加入这场同学间的“玩笑”,但渐渐地发现,自己无法自由地从这个群体中脱离出来。也许是迷失在由欺凌他人所带来的“恶意快感”中;也许是迫于欺凌群体的规范,害怕被同伴排挤而放弃自我,作出顺应群体的行为。


这种由群体带来的同辈压力迫使大部分青少年表现出更多的同辈从众行为(顺应性欺凌),无意中成为了校园中的“坏孩子”。


同辈压力——影响一个人改变态度、价值观、行为和关系,以符合同伴群体的规范。


同辈从众——反映个体对现有同辈压力感知的行为倾向。


在校园欺凌的背景下,由于青少年表现出强烈的归属于特定同龄人群体并遵循群体规范的冲动,群体行为显著影响青少年的从众行为。Cho在2012年的研究表明,同辈压力和个体对同辈压力的抵抗相互作用,影响同辈从众行为,而这种同辈从众会导致青少年中的顺应性欺凌。


负性情绪(如害怕)和某些性情特质会使一个人容易屈服于同辈压力,做出更多的服从行为。主要为以下几类:


1.自尊心较弱

2.缺乏自信心

3.没有稳固可信赖的朋友

4.在朋友中的地位不确定


抵抗同辈的影响是一个人坚持自己的信仰,抵制同龄人施加的以某种方式行事的压力的能力。有意识地提高抵抗同辈压力的能力,能够减少校园中的顺应性欺凌行为。


1.首先我们要真诚的面对自己,思考自己的角色和定位,明白哪些才是有利于自身的事;

2.要拥有自信,不要害怕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感觉,让别人知道你的原则。明确表达你对欺凌行为的态度,认为不对的事情就绝不苟同,并坚持自己的决定;

3.认清谁才是你真正的朋友,选择和自己的价值观保持一致的同龄人建立友谊关系。不需要将自己归于某一个团体当中,你可以保持自己的个性,遇见志同道合之人。


记住,只有你屈服于压力,压力才会取胜于你。


别让你的冷眼旁观,成为欺凌者手中的利器


“当你看到有同学被欺凌了,你怎么办?”

                                                     ——记者采访一位五年级的学生

“我想去帮忙,但是我不敢去,担心自己也被欺负”

                                                                             ——学生回答道


在校园欺凌结构中,除了欺凌者与被欺凌者,其他大部分学生都是扮演者旁观者的角色。也许你会认为,旁观者是脱离于欺凌事件之外的,其实不然。在校园欺凌中,旁观者的行为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会影响欺凌的走向和发展。


Salmivalli将旁观者大致可以分为四类:


欺凌的助推者(参与欺凌的跟随者,会跟着一起嘲笑、辱骂甚至捉弄被欺凌者)

煽风点火者(公开支持欺凌者的行为,通过起哄的方式鼓动继续实施欺凌行为)

置身事外者(包括事不关己的旁观者、同情受害者的旁观者)

共同反抗者(对抗欺凌行为,会安慰被欺凌者,尝试协调或制止欺凌行为发生)



对欺凌者而言,旁观者的存在等于是给自己的欺凌行为提供了观众。如果观众为欺凌行为叫好,甚至参与进来,会给欺凌者提供一定的正面鼓励,激发他们的表现欲,使欺凌行为持续时间更长、强度增大或发生次数增多。如果旁观者对欺凌行为置身事外,看似持中立的态度,但这种冷漠旁观会让欺凌者认为观众默许了他的欺凌行为,在一定程度上让他们更加有恃无恐。当旁观者倾向于保护受欺凌者时,欺凌行为会相应地减少。研究表明,当有同伴站出来制止欺凌行为时,57%的校园欺凌会在10秒钟内停止。


对被欺凌者而言,他们的痛苦不仅来自欺凌行为所带来的直接伤害,还有旁观者的旁观带来的羞耻与冷漠。被人欺凌时,处在一种无助的困难状态,即使自己毫无过错,也暴露了自己的弱小和懦弱。而这种脆弱被旁人看到甚至耻笑,那是非常令人羞耻和痛苦的事情。这个时候受欺凌者最需要得到救助,但旁观者的纵容、冷漠甚至起哄带给受欺凌者的伤害不比直接的施暴所带来的痛苦小。


由此可见,旁观者表面上没有参与欺凌行为,但实际上却以自己的旁观行为参与了欺凌。我相信很多的孩子都是具有正义感的,不是他们愿意旁观,而是被动成为了旁观者。临时聚集的旁观无从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对欺凌事件难以作出准确判断,同时也顾虑自身的安全问题,进而表现出不同的旁观行为。因此,我们需要了解和掌握如何干预欺凌行为,不让自己从看客变成欺凌行为的助推者甚至“施暴者”。


(1)通过网络、校内知识宣讲、教师等资源,认识欺凌的概念、类型、演变过程等基本常识,准确识别判断欺凌行为的发生;

(2)了解并掌握对欺凌风险程度的判断。例如通过校园欺凌情景剧,对欺凌行为进行风险分析,力所能及地介入欺凌,如果风险太大,则要积极寻求帮助,树立正确的风险认知;

(3)不加入欺凌,不为欺凌行为叫好,不对欺凌行为无动于衷。保护好自身安全同时在第一时间报告老师或家长;

(4)在生活中和学习中,不排斥或安慰受到欺凌的同学,给予他们鼓励和支持。

(5)在群体中拥有更多朋友关系的青少年,受欺凌水平会逐渐降低。因此,积极与其他同学建立友谊网络,能够在保护自身的同时帮助受欺凌的同学。


别让自己陷于名为“玩笑”的闹剧,不由自己的旁观助长了欺凌者的气焰。



成为自己的钢铁侠


学校不只是彩色明亮的,也会遇到一些相对“阴暗”的角落:在校园中一直低着头的学生,他们被嘲笑(“你看她满脸的痘痘,会传染的”)、排斥(“我跟你说,他身上有味道,得离他远点”)、欺负……对他们来说,上学的每一步都像是在走向坟墓。


欺凌者们通过欺凌他人的行为来获取恶意快感和成就感,他们施加欺凌的方式“花样百出”,却没有理由。而校园中常见的欺凌形式,经常被低估为“小孩子之间的打打闹闹”、“都是同学之间开个玩笑嘛”。导致明明自己被欺负了、被伤害了,却因为一句“开个玩笑而已”堵得没有了立场。


受欺凌者总是不明白,为什么自己会成为那个人,是什么让他们盯上了我?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有可能成为某种少数。认识“吸引”欺凌者们的目标特质,可以让我们减少成为那些“少数”的可能性。


没有任何一个因素会导致个体成为受欺凌者,但具有以下特征的人群易被欺凌的可能性更高:


1.性格孤僻,与众不同的人。例如看起来特别胖/瘦、穿衣风格特立独行、插班生、不去做同学认为“很酷”事情等;

2.胆小怕事,反抗能力弱,公认容易受欺负的人。遇到事情总是一味退让,容忍,受到欺负后不敢说,也不敢面对;

3.自我意识、自信心和自尊水平较低的人。对自己的智力、外貌与合群性等方面评价偏低,在遭受同伴羞辱而又无力自卫时,极易形成习得性无助,成为被反复欺凌的对象;

4.不善于交际,朋友少,不合群的人。拥有自己的友谊网络,就不会显得孤立,不会认为你好欺负;

5.身体素质差,显得软弱可欺的人。欺凌行为存在着力量的不均衡性,因此体质较差的学生更容易成为受欺凌的对象。



也许在《少年的你》(影视作品)中,陈念有小北默默保护着,但现实生活中的“陈念”们,在面对校园欺凌的时候,最应该保护自己的人只有自己。我们要有“主动自救预防观念”,不可采用以暴制暴的极端行为:


1.在确认自己遭遇欺凌行为时,不要表现出害怕或哭泣,勇敢且坚定告诉欺凌者停止他们的行为。及时向家长或者教师汇报真实情况,不可因害怕或者恐惧报复而采取隐忍、退缩和沉默的方式;

2.日常生活中,向家长反馈自己在学校的同伴关系和人际交往情况,一旦受到欺凌,第一时间报告给父母,不要怕被家长批评而采取容忍不反抗的态度;

3.积极发展自身兴趣爱好,建立自信心,结交朋友。同伴保护效应表明在群体中拥有更多友谊关系的青少年,受欺凌水平会逐渐降低。要建立自己的友谊网络,多和朋友一起行动,避免落单;

4.加强体育锻炼。体育锻炼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身体自尊和自信水平,同时能有效改善个体的情绪调节能力,减少焦虑和抑郁情绪。

5.通过“宽恕”,缓解被欺凌后的消极情绪。遭受欺凌后的反刍思维会让个体长时间陷入消极情绪中,宽恕疗法能够及时阻断受欺凌者对情绪问题的不良影响,避免陷入负性情绪的恶性循环。


宽恕的原理:受害者消除了对攻击者持有的负面认知、情绪和行为反应。


来自他人不公平的对待是这个世界上如此多愤怒的来源。“宽恕”能够有效减少甚至消除这种“有毒的愤怒”。当你对自身不公平的待遇感到愤怒时,试着想想欺凌者是否也遭受过不公,曾经也被欺凌过?他是不是有什么情感创伤……宽恕并非意味着你是受气包,并非放弃正义,而是让自己解脱。


在日常生活中,你可以试着使用以下方式:


①你可以将内心的伤痛和怨恨告诉自己信任的朋友或者家庭成员,这有益于你减少愤怒,获得支持;

②在一封信里写下你的伤痛和怨恨,然后将这封信丢弃或者焚烧,以此作为宽恕的仪式;

③假如你发现自己纠缠于某一次的伤痛(如一个难听的绰号;一次恶意的嘲笑),请大声告诉自己停止,然后用令人放松或令人振奋的思想允以替代(老师的夸奖、父母的关心)。


即使面对现实比逃避需要更多的勇气,但只有你说出来、寻求帮助、进行 反抗,这样才能看见蓝天啊。忍耐不是美德,反抗不是过错,向校园欺凌勇 敢地说不!

 

福建社会心理服务共建基地

福建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文_胡婷


请发表评论
该文章已有0条参与评论
全部评论
  • 暂无评论内容
更多评论
推荐课程
  • 考前减压放松训练
    考前减压放松训练
    讲师:吴少迎
    播放:6638 次
  • 身心能量提升疗愈
    讲师:李元榕
    播放:5284 次
  • 温暖腹部祛除宫寒痛经
    讲师:李元榕
    播放:3382 次
  • 美好睡眠催眠
    讲师:林颖
    播放:3636 次
  • 世界睡眠日催眠疗愈
    讲师:李元榕
    播放:3129 次
Copyright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福建伍贰伍科教仪器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闽ICP备05007210号
公司地址: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云鹿路兴祥大厦B栋803号 服务热线:0595-23451000 网址:http://www.fj525.com

智慧心理云平台

欢迎测评用户登录

看不到验证码?点击重新换一个!
登录则表示您同意遵守《服务协议》

立即注册 管理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