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睡眠还好吗?
当平静的生活被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人们的基本生活状态就此出现变化。根据2020年首波新冠疫情全民宅家期间国人睡眠质量调查问卷的结果显示,“新冠期间人们整体入睡时间延迟了2到3小时,例如常常辗转反侧半小时以上还不能入睡,或半夜醒来难以再次入睡”。一些专家甚至把以上现象称为“新冠失眠症”。
从本质上来看,疫情具备突发性、意外性、伤害性的性质,因此其以创伤性事件的身份给人们造成实际或潜在的死亡威胁或伤害,并相应引发个体产生无助、恐惧之感,给人们的身心健康状况带来了一系列消极的影响。研究表明,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是继创伤性事件后的最为令人关注的主要心理影响之一,同时根据DSM-5的诊断标准(Association, 2013),高唤醒、回避和侵袭等是PTSD的核心症状。其中,失眠作为困扰个体正常生活的紊乱因素之一,具体表现为入睡困难、维持睡眠或清晨醒来等。据报道,高达90%的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也同时会表现出失眠症状,且约40%被诊断为临床失眠。
由创伤性事件所引发的创伤性失眠主要以急性失眠或应激性失眠和慢性失眠两种形式出现。在疫情来临之际,个体首先会表现出应激性失眠,而其作为临床最多见的失眠,约占失眠的三分之二,从产生原因来看,应激性失眠则是由于个体思虑过度、兴奋不安或焦虑烦恼等精神因素引起的一种失眠状态,主要由心理应激和负性生活事件诱发,二者不仅是急性失眠的危险因素,也是急性失眠得以慢性化的维持因素(Spielman et al., 1987)。即使是短期内偶尔一次的失眠,也会导致第二天工作或学习没有精力;在经历几次失眠后,本已信誓旦旦告诫自己要早睡,躺在床上,盖好被子,脑海里的小人纷纷涌现出来集体开起了一场“关于睡眠问题的大讨论”,正方认为应该早点进入梦乡,为看到明日灿烂的阳光而做准备,可越是这样,反方各种各样的想法又不受控制地浮现在脑海,“辩论赛”的最终结果只能被焦急和不安的动荡情绪拉回现实,以失眠收尾。
睡眠恐惧是创伤性失眠的导火索
短期内调整好作息,失眠问题则能够得到良好的改善。但本以为时间是良药,奈何失眠问题并未就此善罢甘休!你是否会因此而感到束手无策? 或在此之前也时常因失眠问题的突然到访而感到困扰? 不必担心,成功应对失眠问题的曙光正悄然降临。
Gabriela G, W于2021年的研究则对睡眠恐惧在创伤性失眠问题中所发挥的作用进行了探究。相较于其他的研究来看,该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综述的方法对相关和实证研究进行回顾和综述,总体表明慢性失眠症是暴露于创伤性事件的一个突出的后果,而睡眠恐惧是引发创伤性失眠的另一内在诱因。睡眠恐惧被定义为害怕在睡眠中的极度脆弱的体验。通过进一步的总结,揭示了睡眠恐惧是集认知、情感和行为于一体的心理过程,因此,本研究认为睡眠恐惧由以下三方面构成:1)恐惧的情感体验与睡眠,2)功能失调的信念在睡眠期间安全、失去控制、噩梦的经历,3)不适应行为与恐惧和这些信念(例如,避免睡觉,保持环境中有灯光的状态)。
作为研究的另一主要关注视角,研究者们也重点关注能够有效治疗创伤性失眠的干预方法。具体而言,针对于由创伤性事件所引发的核心症状,采用关于针对失眠问题的认知行为疗法更为有效。然而研究和治疗结果却发现,尽管在采取相对有效的干预方式来治疗和缓解PTSD之后,诸如急性失眠问题和症状会与其他核心症状确实得到了缓解甚至消退。然而,部分个体仍然会被失眠相关症状所困扰,并进一步发展为慢性创伤后应激障碍,甚至演变成为恶性循环。这是为什么呢? 经分析,在这些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中,失眠的症状某种程度上是其他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的直接结果,特别是高警觉和噩梦,它们本身即会扰乱个体的正常睡眠状态。一旦这些PTSD相关症状持续存在,创伤性失眠也有可能持续存在,久而久之,将会演变并发展为慢性创伤性失眠。研究的局限性则是长期以来,创伤性事件诱发的失眠症状主要被认为是继发于其他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但在治疗过程中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也缺乏具有针对性的干预和治疗。因此,作为PTSD各个核心症状副产物的睡眠恐惧则需要引起研究者的重视。
在此基础上,本研究进一步提出了概念模型,从理论层面提供针对慢性创伤性失眠的治疗思路。探索并挖掘出睡眠恐惧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如上图所示)。创伤事件将直接导致个体处于一种高唤醒状态,而这种高唤醒的状态则使得个体表现出急性失眠症状,然后发展为慢性失眠、创伤后应激障碍以及其他精神障碍的可能性。因此,创伤性事件的经历会显著破坏受创个体睡眠的完整性和连续性,而睡眠恐惧是建立在安全感降低/失去控制有关的负面创伤相关信念的基础之上的,这导致个体一方面在睡眠中害怕失去控制或保持较高的警觉性,另一方面又对在噩梦中再次经历创伤事件而焦虑和恐慌。研究中概念模型的提出是基于创伤性事件的背景而提出的,其可以直接为由疫情所引发的失眠问题——创伤性失眠带来相应的理论参考。本文从疫情的视角来对该模型进行具体描述,随着疫情的爆发以及在全球范围内的蔓延,大众将会不可避免地直接遭受或见证COVID-19所引发的死亡威胁。创伤事件(包括自然灾害、机动车事故和工业事故)的幸存者也通常表现出明显的睡眠中断,特别是入睡延迟更长,夜间醒来时间和频率明显增加。若未得到及时的干预和治疗,除了对身体机能带来一定的损害之外,也会发展为PTSD。PTSD是个体面临或经历威胁生命的事件后所产生的心理障碍,其中,根据DSM-5关于其核心症状的描述,根据疫情背景来具体介绍:对创伤性事件的回避(不愿提及疫情相关事件和信息)、对于安全或失控感的消极信念(如感觉生命在疫情面前的极度渺小与脆弱)、病理性经验重现(噩梦的内容与疫情相关的负面信息相关)等都会直接引发个体睡眠恐惧的产生。情绪和认知上的变化,将进一步使个体表现出非适应性行为,如为了避免做噩梦而尽可能推迟入睡的时间等。非适应性行为在短期内可能对缓解失眠症状奏效,但久而久之会不利于创伤性失眠问题的改善,甚至演变为持久性的创伤性失眠状态。
因此,为有效改善由疫情所引发的创伤性失眠问题,“对症下药”即采取针对创伤性事件的治疗方法来转变个体的消极信念进而缓解睡眠恐惧可以作为有效的治疗切入点。对于失眠问题我们不仅应追求适度减少创伤性失眠,还应该追求达到良好的睡眠质量水平。
福建社会心理服务共建基地
福建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文_杨怡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