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实录:
妈妈做了一条鲜美的红烧鱼,放到了餐桌上,母子共进晚餐。孩子突然发现了什么,惊奇地问:妈妈,你为什么只吃鱼头,不爱吃鱼肉吗? 大多数母亲可能这样回答:妈妈是为了把好吃的鱼肉留给你,妈妈一直都是把最好的留给你,你一定要有出息啊! 但有些母亲这样回答:吃的呀,妈妈可以吃鱼肉的呀!我们一起吃!
最近,一位母亲在互联网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没想到我也逐渐成了父母辈那样的人》的短文,引发热议。猕猴桃一颗9.9元,这位母亲自己也非常喜欢吃,但她从来没有吃过一整颗,每次都是对半切开,挖出果肉给女儿 吃,自己就啃啃剩下的两片果皮。这是十分典型的自我牺牲式父母做派。
生活中,我们确实经常听到父母说“我把最好的留给你,你一定要争气”“我把最好的给你,你还要我怎么样”。诸如此类,不过是父母自我感动的表现,而对孩子可能是一场充满自私的道德绑架。
“自我牺牲式”的爱,对孩子而言意味着什么?
1、沉重的心理负担
一名网友爆料:我妈好喜欢说“母难日”这个词。我们家人过生日,我妈都要强调这个。就连我小外甥过生日,我妈都要跟他说,他生日是我姐的“母难日”。我感谢妈妈生了我,但是强调多了“母难日”后,我再也不喜欢过生日了。甚至有时候会想,如果我可以选择,我选择不出生,让妈妈不痛苦。 本该是开心的生日,被冠以“母难日”的称号,似乎生日时的任何喜悦、欣喜都会变得是一种错误。如此沉重的负担,长期压在孩子的肩膀上,只会让孩子感到喘不过气来。“是不是我的出生,才让父母这么痛苦?”这是多么错误的逻辑,但在“自我牺牲式的爱”浇灌下成长的孩子往往会萌生这样的想法。
2、强烈的内疚感
自我牺牲式的父母一般都表现出对孩子过分的关 注,而极易放弃自己的生活和事业,以此来彰显他们对 子女的爱。由于父母自认为付出很多,并理所当然地认 为孩子应该按自己的心意发展,当事有不如意时,他们会下意识地向孩子抱怨“如果不是因为你,我们早就婚了”“我已经对你这么好了,你怎么就不能懂事一些呢”,孩子听到后,便会觉得父母婚姻的不幸、家庭的不美满是由自己造成的,自己的不争气便是“对不起”父母的付出。本该是“为自己的未来奋斗”的内在动机被“我不想让父母失望”的外部动机所替代,这会让孩子背负很深的负罪感和内疚感。
3、被粉饰过的占有欲
电视剧《小欢喜》中英子妈妈辞掉物理老师的职位,专心陪女儿备战高考,对女儿无微不至的关心,渐渐发展成过度的控制,女儿房间被装上透明的玻璃以监督其学习、剥夺女儿兴趣爱好来让女儿专心学习、干涉女儿 填写志愿,非让女儿放弃天文梦想……父母把对人生的期待和目标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把自己的需求当成是孩子的需求。在自我牺牲的“爱”的粉饰下,那些过分的占有欲被冠上“我是为你好啊!”这样的名义,但“甲之蜜糖,乙之砒霜”,孩子一边处在愧疚和自责中,一边又不堪忍受父母越界的干涉和控制,身心处在痛苦之中,成长和发展都会受到限制。正如哲学家罗素说过:“做父母的未必要尽可能地为孩子多做些事情。因为, 凡是自我牺牲的父母,往往对孩子极端自私,会从感情上掌握住孩子——过分的牵挂往往是占有欲的伪装。”
如何走出“自我牺牲式”的爱?
如何拒绝“自我牺牲”式的爱?这需要父母和孩子共同的努力。
(一)父母如何培养幸福的孩子
1、父母学会自我关怀
自我关怀是一种留意与觉察、理解与反思、修炼与超越自我的活动。自我关怀有利于自我形成客观、全面、整体的自我认知,有利于自我对自己产生接纳与充盈的情感,有利于自我养成自主与坚定的意志。被誉为“韩 国第一母亲”的儿童教育专家申宜真在她的书中明确指出“只有父母幸福了,孩子才会幸福”。在父母这个身份之前,我们首先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可以过自己的生活,拥有自己的空间。父母通过自我关怀,也会获得成长,变得更加独立自主,这也是给孩子做榜样,教会孩子独立自主,而这份独立人格,才会让孩子走得更远、更成功。
2、平等看待孩子
不要一味地把孩子放在生活的首要位置,学会平等地看待孩子。在父母与孩子的这段关系中不能是“付出”与“索取”的关系,因为一旦建立起这种畸形的联系,父母自我感动于自己的付出中并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期待孩子的回报,而孩子则只能被动地接受、索取并陷入深深的内疚感。正如鲜美的“鱼肉”父母和孩子可以一起吃,父母要同孩子处在平等的地位上,用“爱”而不是“恩”还维系亲情,才能建立良性的亲子关系。
3、欣赏孩子的反抗
幼儿从2岁起,一开始以自我为中心,便是为了发展“自我意识”,和父母从思想上分离,形成独特的自我。儿童“自我”一旦觉醒,就开始用抗拒和拒绝别人的方式,练习使用“自己的意志”,喜欢说“不”!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高涨。对于孩子的叛逆,家长要用理解甚至欣赏的态度去面对,要知道,这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 一步。如果一味地打压,只会影响亲子之间的交流沟通,甚至扭曲孩子心理上的健康成长。父母要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充分发挥其作用。孩子在任何方面有进步,家长都应该表扬和肯定,让他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产生积极学习的兴趣。
(二)孩子如何对“自我牺牲”式的爱说“不”
1、打破沉默
孩子对于父母自我感动式的付出,往往会选择默默接受,因为他们明白这是父母对自己“爱”的表现,“拒绝”似乎是一种“不领情”表现,会被认为是“不孝”。但是,这份沉甸甸的爱,也让他们苦不堪言,他们也许需要被迫接受父母安排的人生、也许需要放弃自己的兴趣爱好甚至梦想,他们明白这是接受这份爱需要付出的代价。打破沉默,是孩子要做到第一步,勇敢地告诉父母,“不需要你再做太多的牺牲,你也可以过你自己生活”,唤醒沉浸在自我感动中的父母,才能让自己在这份沉重爱中解脱。
2、采用非防御性沟通,说出自己诉求
“从今天起,我要独立,你要洒脱,我希望你真正的快乐。”这是《少年说》中高一女生在高台上对自己的母亲喊出的一句话。父母把他们自认为“好”的东西加在孩子身上,那是因为责任感和社会经历驱使他们做出 这样的选择,但他们并不清楚孩子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这时候孩子需要勇敢地向父母说出自己诉求。
与父母沟通,可以用上一些小技巧,例如:
1、认可对方的付出、认可对方的好意。
2、承认自己有局限、有不足,需要父母的支持和指导。
3、真实但无攻击地表达父母之前的行为让自己产生 的情绪。
4、表达自己的需求,向父母提出更合理并且他们可 执行的建议。
当和父母的交流陷入僵局时,孩子可以尝试采用非防御式沟通。例如,父母说“我以为我做得够多了,你怎么能如此自私!”孩子可以回答:“对不起,让你这么生气,我们先平静下来好吗?”“我不会接受你提出的建议,但也不作反对。”作为晚辈,不要立即反驳, 不要让气氛变得紧张,不要激怒父母,而是要让对话留有余地,才能够进一步进行沟通,才有成功的机会。此外,我们还可以转换思路,抱着求知欲和愿意学习的态度,邀请父母一同解决问题,比如直接诚恳地发问:“你能不能告诉我,为什么这一点对你这么重要?”通过双向沟通,才能触及事情的深层原因,进而解决问题。
福建社会心理服务共建基地
福建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文_沈娜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