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坚持锻炼,每周都去健身房!”“我要早睡觉,摆脱熬夜黑眼圈!”“我要停止拖延,今天就把任务解决!”这些话是否让你觉得耳熟呢?这是不是你曾经的“宣言”,而这些“宣言”是否又在你的三分钟热度之后落空?同样的信念,同样的任务,为什么有的人能够坚持下去,保持自己的动力,而有的人却无法坚持,在热情快速磨灭后回到起点。看似相同的信念背后,到底是什么导致了他们的结果大相径庭呢?其实就是动机。
什么是动机?
动机是对人的行为的激发、维持和指引。也就是说,动机是我们的行为朝向某一目标进行的动力。动机具有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和维持功能。即动机能够推动我们开始活动,帮助我们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并激励我们将活动坚持下去。
动机有哪些类别?
动机有许多种类,不同种类的动机和动机的强度都会对我们的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
1、根据动机的性质,人的动机可分为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
生理性动机也称为基本动机,它是为了维持生命所必须满足的动机。如饥饿、口渴、缺氧、疼痛等,都属于生理性动机。社会性动机是以人的社会文化需要为基础的。如兴趣、成就动机、权力动机、交往动机、学习动机等。推动我们进行学习工作、完成目标的,就是这些社会性动机。
2、根据动机来源的不同,动机可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内部动机是由个体的内在需要直接引起的。比如你认真学习是为了提升自己,获得内心的成就感,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那么此时你的学习动机就是 内部动机。外部动机是由活动本身之外的因素所引发的 行为动机。比如你认真学习是为了获得外部奖励,比如 说老师的表扬或者奖学金,而不是对学习本身感兴趣, 那么此时你的学习动机就属于外部动机。
3、根据动机在活动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可分为主导 动机与次要动机。
主导动机是指在活动中所起作用较 强、处于支配地位的动机。次要动机是指在活动中所起 作用较弱、处于辅助地位的动机。比如说在学习时,你的主要目的是获得内心的成就感,有所提升,而奖学金虽然对你也有吸引力,但吸引力并没有那么大。那么前者就属于你的主导动机,而后者则属于次要动机。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内,人的行为往往只受占主导地位的动机支配。如 果主导动机与次要动机的方向一致,活动的动力会加强; 如果彼此冲突,活动的动力就会减弱。
如何让动机帮助你更好地抵达目标?
1、找到工作的最佳动机水平
人们一般认为动机强度越高,对行为的影响越大,工作效率也越高;反之,动机强度越低,则工作效率越低。但事实并非如此。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动机强度和工作效率之间并不是线性的关系,而是倒“U”形曲线的关系。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也就是说,动机强度处于中等水平时,工作效率最高。动机强度太强,就会急于求成,使我们焦虑和紧张,反而干扰记忆和思维活动。而动机太弱,则会散漫慵懒,没有足够的动力,容易半途而废。 心理学家耶克斯和道德森发现,各种活动都存在一 个最佳的动机水平。不仅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而且动机的最佳水平也会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工作效率随着动机水平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 逐渐下降的趋势。也就是说,在难度较大的任务中,较低的动机水平有利于任务的完成,这就是著名的耶克斯——道德森定律。当然,最佳动机水平也会因人的个性、习惯不同而易。可以在不断调整中,找到工作的最佳动机水平,帮助我们更好地完成工作。
2、将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结合
外部动机通常与奖励相结合,但这也意味着当个体对外部奖励不感兴趣或者奖励消失时,外部动机就会消失。因此,外部奖励适合于进行短期的,付出一定努力就能比较轻松地获得奖励的任务。内部动机是通常是由个体的兴趣、成就感引起的,达成目标能够引起个体内心的满足、快乐,因此内部动机是比较稳定的,适合于推动长期的、更有挑战性的活动。 基于它们各自的特点,我们可以在任务的开始多利用外部动机的推动作用,利用适当的奖励使活动能够开始、维持。在任务取得一定成果后,我们则可以更好地发现完成任务的内在动机,比如完成任务带给我们的成就感和满足感,能够充实自己的收获等。在任务过程中,逐渐将自己的外部动机所占的比重减少,而增加内部动机所占的比重,进而使活动能够在外部奖励有限的情况下也能自觉地进行下去。
3、不断维持自己的动机
不论是内部动机还是外部动机,都有可能在任务中丧失。继而导致任务的中断和失败。因此,就要求我们在动机快要丧失时,能够利用一些有效的方法维持、巩固自己的动机。
(1)明确自己的目标。在失去动力时,可以暂时停下来,回顾自己行动的初心,明确自己的目标。比如说想要坚持去健身房的你,在失去动力时,就可以回顾一下自己的当初健身的初衷,回想起自己当时的热忱,说不定就能帮你重拾起当初的信念。
(2)将目标具体化为多个小目标。当你的目标距离你过于遥远时,长时间的努力可能只会显示出微不足道的进步,这容易不仅不利于动机的维持,还容易使人产生放弃的想法。此时,不妨把大目标划分为多个小目标,不仅能够使你的目标更加明晰,也能让你切实地看到自己的前进,在成就感中保持动力。
(3)合理归因归因理论认为,人们总是会为自己的行为和结果寻找原因,即归因。动机的归因理论认为,成就行为的归因可划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原因或外部原因、稳定的原因和不稳定的原因以及可掌控的和不可掌控的原因。研究显示,不同的归因会对人们的行为产生影响。如果一个人把成功归因于能力或努力等内部原因,那么他就会愿意继续争取成功,动机得到维持。但如果他把失败归因于能力或者努力,那么就会降低他继续努力的意向, 可能会因此丧失动机。 因此,我们在进行归因时,不能把问题归因于单一维度或者自己,而应该进行多维归因、积极归因,尝试从多个方面寻找问题的真正原因,然后对症下药,进行改进。
4、保持良好的心境
心境是情绪状态的一种,它是人比较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具有弥漫性。不是关于某一事物的特定态度,而是用相同的态度对待一切事物,持续时间从几小时到几个月甚至更长。比如学生在期末考试结束之后的一段时间,都处于积极、愉快的心情,那么此时其实他就处于一种积极的心境中。心境对人的生活、工作与学习有很大的影响。良好的心境,有助于积极性的发挥,克服困难,从而提高工作与学习的效率,并促进坚强意志品质的培养;不良的心境则会妨碍工作和学习,影响身心健康。 事实上,在进行任何工作时,保持良好的心境都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动机的培养和维持也具有积极的作用。为此,我们要积极锻炼身体、注意休息、放松心情,使自己经常处于良好的心境中。 如果你向着某一个目标奔跑,中途却感到难以坚持时,不妨尝试通过上述方法找回最初的动机,让动机助你一臂之力。
福建社会心理服务共建基地
福建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文_刘晓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