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depression,DEP)是一种危害全人类身心健康的常见情感障碍性疾病,是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征。有研究显示,目前抑郁症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抑郁症有高发病、高复发、高自杀率、高致残、高社会负担性的特点,日益成为个体心身健康的黑手。近年来抑郁症的发病率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给个人、家庭及社会带来严重危害。然而抑郁症的发病原因除生物因素外,心理因素是主要原因,但当前对抑郁症的治疗还是以药物治疗为主,也就是治疗个人生理方面的疾病;心理治疗的重要性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相对滞后,尤其从精神分析角度对抑郁症背后深层次的无意识原因探讨更为缺乏。
抑郁症的产生尽管存在生物学因素,但是主要还是由心理因素引起。有一种研究心身相互关系的科学是心身医学,心身医学是研究心(心理)和身(生理)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的实际研究领域是心身疾病,研究正常和异常的心理与生理之间的相互作用。在与抑郁症患者的交流沟通发现,关于抑郁症发病原因的研究众多,但概括起来引起抑郁症的原因除了生物性因素之外,主要是心理原因引起的。
研究表明,抑郁症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如下几种:①人格因素:情感高涨与低落反复出现的人,以及有强迫性格和易于焦虑的人与抑郁症相关;②不良的童年经历:童年时期缺乏关爱、或过度溺爱都会影响个体的社交能力,对子人格的形成都会产生负面的影响;③生活突发事件的影响:抑郁症多表现为应激性时的心理问题。
因此,以精神分析的视角对抑郁症进行探讨,可以加深人们从精神分析对抑郁症进行理解,为抑郁症的咨询与治疗提供参考。
精神分析理论与心身相关
精神分析理论是系统解释人类心理及行为的重要心理学体系。它既可以解释正常人的心理生理活动,又可以解释异常的心理障碍或身体疾病现象。这个理论始终重视潜意识心理冲突在各种心身疾病发生中的作用。
早期,亚历山大(Alexander)是把心理动力学作为心身医学理论基础,提出了著名的“心身疾病的冲突理论”,认为心身疾病的发病有三个要素:①未解决的心理冲突;②身体器官的脆弱易感倾向;③自主神经系统的过度活动性。心理冲突多数出现在童年时代,常常被压抑到潜意识之间,在个体成长的过程中,受到许多生活变故或社会因素的刺激,这些矛盾冲突就会重新出现。如果这些再次出现的心理冲突找不到恰当的途径疏泄,就会由过度活动的自主神经系统引起相应的功能障碍,造成所支配的脆弱器官损伤。
精神分析的创始人物Sigmund Freud (1856-1939),精神分析法的关键是让来访者自己知道问题、行为、感情背后所隐藏着的需要、欲求、矛盾和情绪等。这些欲望、需求等通常位于无意识里,他们不被人们所知道,但却是症状背后的原因,唯有挖掘出无意识里的真正原因,才能彻底根治心理疾病。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理解抑郁
在多种纷繁复杂的心理治疗技术与流派中,唯有精神分析学派关注患者无意识,强调抑郁症症状背后深层次的原因与冲突。
抑郁的精神特征
弗洛伊德指出,抑郁的精神特征是极度痛苦的沮丧,对外部世界丧失兴趣,失去爱的能力,抑制所有活动,以及自尊感的降低,包括可以发现自我责备和自我辱骂的言语,甚至存在妄想性的、对惩罚的期待。抑郁则主要发生在潜意识层面,因为抑郁者无法在意识层面理解自己丧失的东西。
无意识的矛盾冲突
无意识的矛盾冲突是指个体对某一客体或事物在同一时间内同时存在的爱与恨的矛盾情感,在抑郁症中无意识的这种爱恨冲突表现的更加明显。在弗洛伊德看来,爱与恨都源于人类的生存本能,二者同时存在又相互矛盾。在抑郁症中,爱恨的转移并存遵循这样的一个路径。首先存在一个个体投注深层爱恋的客体,力比多在这个客体上强烈固着。由于对客体的爱恋如此强烈,一旦客体丧失,个体则不愿意接受一个新的替代客体。依照力比多灌注的惯性,力比多就由客体撤回到自我,转而在自我中认同客体。然而,又由于个体是被客体所抛弃,所以就产生了强烈的恨。在这种又爱又恨的情境下,产生了抑郁症。
抑郁者的“愤怒转向自身”
抑郁者充满了对自我的责备和诋毁,弗洛伊德认为,客体选择也就是力比多附着在一个特定的人身上,然后由于来自这个被爱者的真实的轻视或失望,这一客体关系被击垮了,但是获得自由的力比多并没有置换到另一个客体上,它被撤回到自我中,服务于建立自我与被抛弃的客体的认同。因此,“客体的投影笼罩在 自我之上”,而自我则被判定为那个被抛弃的客体,以这种方式,“客体的丧失就转变成了自我的丧失”,自我与所爱的人之间的冲突就转变成了自我批评与自我认同之间的分裂。这种从客体投注转向自我投注的变化就解释了抑郁者缘何兴趣减退、快感缺失,而对自我却极为关注,仿佛陷入了自责的漩涡。
那么,我们如何通过精神分析来治疗抑郁症呢?
精神分析对抑郁症的心理治疗方法
从临床心理学意义上说,精神分析是一种独特的、增强性的心理治疗形式,它可以加速个人的发展,使人们从生活中的不满意或者痛苦中解脱出来。在追求这一目标过程中,需要患者与精神分析学家紧密配合,认真关注过往与现在、身与心以及幻想的与实际的个人体验、人际关系体验之间的交互作用,这是一种深层的、能够启动一个人转变过程的解释说明。
1关注婴儿的早期体验
婴儿期是一个人自尊和自信的起点和源泉。如果在哺乳过程中,孩子能感受到爱,内心就有一种自我价值感,能够超越童年的挫折和失落,并维持一种信念:这个世界是自己可以安身立命的地方,这种信念将维持一生。依据精神分析学家的分析,嫉妒也与人的自幼成长相关,婴儿的成长,如果是快乐的、自信的,又能与别人建立良好的关系,那么一定是有一位健康的母亲,以慈爱呵护孩子。如果孩子受到的呵护不足,感情的发展也会遇到障碍。
2驱除患者的内心之魔
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抑郁者对自己的愤怒与攻击本质上是对客体的愤怒与攻击,那么我们可以帮助患者识别自己的愤怒起源,扭转抑郁的病理性过程。在治疗中,可以和患者的内化客体对话,比如患者说:“我太笨了。”治疗师可以问:“这是谁说的?”他可能回答:“我爸爸(或其他内化的批判者)说的。”因此,治疗首先要“驱魔”,驱除患者的内心之魔。
3关注患者的人际关系
当代精神分析学已经不再同以往一样把精神疾病患者置于一个封闭的体系中催眠或自由联想,而是转向对患者人际关系世界的探索,强调精神分析学家“真正的重点在于对人的了解,以及对人际关系的关切”。
4关注患者的自我认同
心理学家荣格认为人格“是对自己之所以是自己的绝对确认”。我们要把自我认同看成一种明确而充分的自我体验,它由三个因素构成:与他人的互动,因为它有赖于对照,没有互动和对照,自我认同便是没有意义的;有自尊,既然自我认同意味着差异中的比较,一个人就必须先看重和尊重自己;有自主性,为了被 他人平等对待,一个人必须有坚定的自主意识。
这种从精神分析角度对抑郁症病因的理解极具洞见,可很好的帮助我们理解抑郁者意念和行为。因此,在精神分析视角下,从无意识的角度来理解抑郁症的发生及其症状表现,对于抑郁症的理论研究及心理治疗临床工作具有很好的理论意义及实践价值。
福建社会心理服务共建基地
福建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文_刘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