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心两用”也有益处:注意促进效应的发现
如果你想在即将到来的一场记忆比赛中取得好成绩,那么你可能会推脱掉一些次要任务,让自己尽量在“一心一意”的状态下进行备考。毕竟,从现实经验来看,“一心两用”会影响你任务执行效果的例子实在不胜枚举。并且,以往的科学研究也表明,人们的注意资源是有限的,当你同时进行两个任务时,你在任务A上投入的注意资源越多,那么你在任务B上获得的注意资源就会更少,相应的任务表现也会更差。但有意思的是,近几年来,有一些研究发现,并非所有“一心两用”都会对任务的执行效果产生负面影响,在某些特定的“一心两用”条件下,对任务A投入更多的注意资源并不会影响你对任务B的记忆成绩,甚至会让你对任务B的记忆成绩更好。研究者将这种“一心两用”也能对记忆成绩带来益处的例外情况称为“注意促进效应”。那么,这种“一心两用”的例外现象是在什么情境下发生的呢?
“注意促进效应”最早于2010年被研究者Swallow和Jiang在实验室发现,他们首先让实验的参与者完成两项任务,其中一项任务是图片记忆任务,另一项是与图片无关的目标探测任务:即要求参与者在记忆图片的同时,如果发现图片中央有白色方块出现,就用手按一下空格键;如果图片中央出现的是黑色方块,则无需理会,只要记忆词汇就好了。——在这样的任务要求下,当黑色方块出现时,实验参与者不用做任何动作反应,只要记忆图片;而在白色方块出现时,实验参与者既要记忆图片,又要进行按键动作反应。根据以往研究发现的注意资源有限理论,相比于黑色方块出现的时候,实验参与者在白色方块出现时对目标探测任务的注意资源投入应该更多,对同时执行的图片记忆任务投入的注意资源应该更少,相应的图片记忆成绩应该也会更差。但随后对参与者在两种任务状态下的图片记忆成绩进行测试却发现,相比于黑色方块出现的时候,参与者在白色方块出现的时候所伴随的图片记忆成绩更好,表现出“一心两用”对记忆成绩的促进作用。研究者随后进一步发现,这种“一心两用”对记忆成绩的促进效果与“一心一意”的记忆效果相当,甚至在有些情况下会超过“一心一意”的记忆效果。而这一现象的发现似乎也表明,当你在“一心两用”过程中同时进行的其中一项任务是目标探测任务时,那么另一项任务的记忆成绩可能会因此获益。
二、致使“一心两用”也有益处的原因:目标决策与动作反应的双重作用
这种发生在“一心两用”情境下的“注意促进效应”令人惊讶,同时也引发了研究者的思考,是什么让目标探测任务下的“一心两用”区别于以往破坏记忆的“一心两用”状态,对记忆成绩产生促进作用?
(1)注意促进效应的产生是源于目标决策对注意的促进,还是动作对记忆的增强?
为了找出为什么目标探测任务下的“一心两用”能使记忆获益的原因,研究者们不断探索:注意促进效应的产生是否与低频目标吸引了额外的注意有关?是否和成功探测到目标的强化奖励有关?……在排除了一系列可能的原因之后,研究者在总结以往研究的基础上,于2013年提出了“双任务交互模型”对注意促进效应的产生进行解释。该理论认为,致使“一心两用”对记忆也有益处的原因在于,当人们将当前信息判断为需要反应的“目标”(即“目标决策”)时,“注意大门”被瞬时打开。因此只要是与“目标决策”同时呈现的信息,都会因“注意大门”被打开而获益,即使这一信息来自另一任务。
但值得注意的是,以往注意促进效应现象的发生也伴随了动作反应。而研究者Yebra等人于2019年对动作与记忆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发现,动作反应能直接影响大脑中的记忆回路,促进与之无关的背景图片的记忆成绩,表现出动作诱发的记忆增强现象。这一现象的发现也为注意促进效应的产生带来了新的疑问,究竟引发注意促进效应产生的原因,是目标决策,还是动作反应,或者两者皆有之?
(2)独立于动作反应的“目标促进效应”在注意促进效应中的作用
由于经典的注意促进效应研究范式中,“目标决策”总是伴随“动作反应”发生,难以区分究竟是哪一种因素在其中起作用。因此为了进一步澄清注意促进效应的产生原因,研究者郑思琦、孟迎芳和黄发杰等人于2021年对注意促进效应的经典实验范式进行改编,以实现“目标决策”与“动作反应”的分离。具体而言,该研究的实验设计仍然建立在经典注意促进效应研究的双任务范式基础上,即要求实验参与者同时执行记忆和目标探测两项任务。但操纵目标探测任务的指导语,并增加需要按键的“非目标圆圈”的颜色种类和呈现频率(实验1,目标圆圈与非目标圆圈的呈现比例为1:4),以此让参与者在目标探测任务中将不需要进行按键动作反应的指定颜色圆圈(如红色圆圈)视作“目标”。
实验1结果发现,即使目标探测任务的“目标决策”并未伴随“动作反应”,“目标决策”也能促进背景信息的记忆成绩,使伴随“目标圆圈”出现的词汇(为了方便,下文将其称为“目标词”)记忆成绩好于伴随“非目标圆圈”出现的词汇(为了方便,下文将其称为“非目标词”)记忆成绩。并且,不论后者是否伴随动作反应,与探测任务的目标决策一同呈现的词汇记忆成绩都会更好。该结果更纯粹地验证了“目标决策”的注意促进作用,表明“目标决策”的促进作用可以独立于“动作反应”存在,在注意促进效应的产生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3)受频率调节的“动作效应”对注意促进效应的影响
那么这一结果是否意味着,导致“一心两用”对记忆有益的原因仅与“目标决策”的注意促进作用有关,而与“动作反应”无关呢?事情可能没有这么简单,“动作反应”在注意促进效应产生的过程中可能也扮演了一定的角色。因为研究者观察了实验1中两类与“非目标圆圈”伴随呈现的词汇记忆成绩,发现了“动作反应”对记忆的“抑制作用”,即“伴随动作反应”的词汇记忆成绩比“未伴随动作反应”的词汇记忆成绩更差。这一结果与以往研究所发现的动作对记忆的增强作用不同,是什么在其中产生了影响,竟出现了完全相反的结果?对比以往有关动作增强效应的研究发现,造成动作反应对背景记忆产生不同作用的原因可能与动作呈现频率有关:以往发现动作增强效应的研究中,动作信号与非动作信号的呈现频率相同(1:1),而郑思琦、孟迎芳和黄发杰等人的实验1中,动作信号的呈现频率远高于非动作信号(4:1)。因此,该研究的实验1所发现的动作对背景记忆的抑制作用,可能是由高频动作所引发,也即动作对背景记忆的影响受频率调节。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在不同的目标探测频率下,探测任务中的动作反应也会随着动作频率的不同,而对注意促进效应产生不同的影响。
因此,为了检验动作反应对背景记忆的作用是否受动作频率调节,并同时观察不同频率的动作反应是否会对注意促进效应产生额外的影响,郑思琦、孟迎芳和黄发杰等人在随后的实验2和实验3中改变了目标探测任务的动作呈现频率,结果发现,在动作信号与非动作信号呈现频率相同的实验2中,发现了与以往研究相似的由动作诱发的记忆增强效应,即动作伴随的词汇记忆成绩好于未伴随动作的词汇记忆成绩;但在动作信号与非动作信号呈现频率为2:1的实验3中,却发现动作反应对背景词汇的记忆成绩并未产生任何影响。因此,实验2与实验3进一步表明,动作反应对背景信息记忆的作用确实受频率所调节。并且,只有在动作未对“非目标词”产生记忆增强效应的条件下,“目标词”的记忆成绩才会好于“非目标词”,表明受频率调节的“动作效应”也会对注意促进效应产生影响。
(4)注意促进效应的产生原因:“目标促进”与“动作效应”的共同作用
综合上述3个实验的结果,郑思琦、孟迎芳和黄发杰等人在“双任务交互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动态权衡模型”对注意促进效应的产生进行补充解释。该模型认为,不论目标探测是否需要动作反应, 注意促进效应的产生都不只是源于目标决策的促进作用,而是目标决策的促进作用与动作诱发的记忆增强效应动态权衡后的结果。权衡主要基于动作反应频率对动作诱发的记忆增强效应的调节作用,以动作反应频率约2/3为一个最佳平衡点。具体表现为,在Go目标探测条件下(即需要对“目标”作出动作反应的条件下),当目标探测的动作反应频率过大(超过2/3)时,频繁的动作反应会对目标词产生一定的抑制效应,会减弱或抵消目标探测对目标词所产生的促进作用,从而导致注意促进效应减小或消失。在NoGo目标探测条件下(即不需要对“目标”作出动作反应的条件下),动作反应会作用于同时呈现的非目标词,频繁的动作反应(超过2/3)会产生一定的抑制效应,从而加大目标词与非目标词之间的差异。而非高频的动作反应频率(小于2/3, 如1/2)则会产生动作诱发的记忆增强效应, 使得非目标词的记忆成绩与目标词相当,注意促进效应因此减小或消失。“动态权衡模型”也在该研究的实验4中得到验证。因此,该研究表明,“一心两用”使记忆获益的原因既与目标决策的促进作用有关,也与动作效应有关,是两者互相权衡,共同作用的结果。
三、“一心两用”使记忆获益的原因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动态权衡模型”补充说明了动作反应在注意促进效应产生机制中的作用,表明注意促进效应是目标决策与动作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更全面地澄清了“一心两用”使记忆获益的原因,也给现实生活带来了一些启示:当你对当前所要进行的记忆任务感到枯燥难以坚持时,可以同时辅助简单的目标探测任务,借助“目标决策的促进作用”,增强对重要内容的记忆成绩;或者,想要对一些重要内容加深记忆时,你也可以辅助适当频率的动作反应,借助“动作增强效应”,对相关内容实现更好的记忆。但要注意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尽量使动作信号的呈现频率低于2/3,这样你才可以即收获“目标决策”对记忆的促进作用,又不会被“高频动作”对记忆的抑制作用所影响。
福建社会心理服务共建基地
福建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文_郑思琦、孟迎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