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伍贰伍心理
手机版
掩藏在社交恐惧下的真相——自我恐惧
编辑:艾玲
2022-07-16 16:05:10
浏览量:118
评论:0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在日常生活中总是避免不了大大小小的社交活动。试着回想一下,我们是否会在社交活动中产生这样的想法:

 

“我不擅长社交。”

“我是话题终结者,社交让我感到无比疲惫。”

“我害怕当众发言。我在社交活动上的表现总是很差,让我很是尴尬,感觉我不太合群。”

 

以上想法是网友们在社交情景中的真实想法,也有部分年轻人将这种“流行病”自诩为“社恐”。可大家是否知道社交恐惧的真正内涵是什么?社交恐惧者们恐惧的到底是什么?面对这种恐惧我们应该怎么做?


 


如何识别社交恐惧

 

社交恐惧一词最早出现于第三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的修改版本中,第五版将其改为了社交焦虑障碍或社交恐惧障碍(socialanxiety或socialphobia,简称SAD)。如今,社交焦虑已成为继抑郁症、酒精依赖和特异恐怖症之后的第四大心理障碍。

 

那么在临床意义上社交恐惧患者的具体表现和诊断要点有哪些呢?

 

在临床表现方面,社交恐惧者对社交场合存在持续恐惧的症状,当他们暴露于公共场合时会感到极度焦虑,即使他们能认识到这种焦虑是不合理的,却无法控制。

 

在诊断要点方面,根据精神疾病与诊断手册(TheDiag-nosticandStatisticalManualofMentalDisorders,简称DSM),社交焦虑障碍的DSM-5诊断标准如图所示:

 

社交焦虑障碍的诊断标准

1、在陌生人面前或被关注时,担心出现窘况

2、在社交场合会体验到焦虑情绪

3、回避社交场合或痛苦地忍受着

4、患者能够意识到这种焦虑情绪是不合理的

5、焦虑情绪显著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

6、症状持续6个月以上

7、并非其他疾病的并发症

 

通过诊断标准的总结,社交恐惧患者的大致特点表现为:


(1)在认知上,他们过度关心他人的评价,害怕被他人否定,对社交存在不合理的认知;

(2)在行为上,他们缺乏相应的社交技巧,多次出现社交回避行为;

(3)在生理上,除了关于社交活动带来心理上的恐惧和焦虑情绪外,还出现脸红、出汗、心跳加快、发抖等生理反应;

(4)在持续时间上,症状达6个月以上。

 

这样看来,我们日常对自己所贴的“社恐”标签似乎大部分都没有达到临床意义上的标准。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将自己概括化为“社恐”人士,从内心深处我们到底恐惧的是什么呢?

 

剖析社交恐惧者的自我恐惧

 

研究发现,影响人们出现社交恐惧的因素有很多,如自尊、羞耻感、正负面评价恐惧、社交技能、家庭因素等。有学者从社会认知理论的角度出发,认为无论是正面评价恐惧还是负面评价恐惧都是社交恐惧的核心特征和关键因素。

 

根据社交恐惧的认知行为模型,负面评价恐惧者一方面关注着他人对自己的积极评价。但另一方面,他们也坚信别人对自己抱有消极的看法,甚至把这种消极看法过分放大,以至于影响自己的社交行为,产生眼神躲避、拒绝参与社交活动等。站在负面评价恐惧的角度,大家能感同身受,理解社交恐惧产生的原因,但对于心理学者们提出的正面评价恐惧似乎难以接受。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大多数人对于夸赞之词都是溢于言表的欢喜,但也正是由于这些夸赞之词暗含着对他们的标准和期待,这种无形的正面评价反而会给他们造成压力;另一方面,被关注的同时也会产生社会群体中等级的上升,这将必然导致竞争。因此,个体为了避免这种过多的关注和竞争,也会产生相应的社交焦虑。

 

对于这两种恐惧而言,究其原因都是个体对自己的过分关注和解释偏差所致。首先,社交焦虑者会过分关注自己的外表和行为,在意他人的评价和目光,以至于内心一直处于过度紧张的状态,在社交场合中不断地察言观色,捕捉空气中任何与他们自身相关的信息,并对此做出相应的调整,哪怕这种调整让自己产生不愉快的体验,甚至是焦虑。其次,有研究发现,社交焦虑个体在解释偏向上会表现出缺乏积极解释的特点,而这种积极解释的缺乏主要与他们的正性评价恐惧有关。如在我国“满招损,谦受益”的文化教育背景下,父辈们时刻提醒着我们要有谦虚的生活和学习态度,即使获得再高的奖项和荣誉,部分家长们仍然会以“人外有人,山外有山”的态度教育孩子,并不承认自己孩子的优秀。这将产生一种他人的积极评价和父母评价之间的矛盾,此时他们可能因为缺乏积极解释的偏向,更相信于自己的消极意象。以至于让他们更加恐惧他人给予的正面评价,也更加恐惧社会交往活动。

 

所以,真正解决社交恐惧的要点并不在于社交技能的训练与提高,而是剖开自我,从内心深处认识自己。对理想的自我和现实的自我,以及自己眼中的我和他人眼中的我做出正确判断,停止内心的挣扎和拉扯,我们才会打破内心紧绷的弦,不再恐惧,在社交中处于一种放松的状态。

 

我们该如何应对这种恐惧?

 

目前为止,关于社交恐惧的治疗有很多专业的方法,比如认知行为疗法(CBT)、分级暴露和放松训练方法(GEAR)、基于正念的认知治疗(MBCT)和情绪平衡治疗(MBEB)等非药物治疗的方法。但也有专家指出,只有当这种症状持续时间达6个月以上,且严重影响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社交活动的时候才需要使用上述方法进行专业治疗。即使我们没有达到临床意义上的社交恐惧症,也不需要进行专业的治疗,但这种情绪总会在不同情境下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那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自己应如何应对呢?

 

首先,我们需要有自我概念的清晰性,即对自我的内容有一个清晰明确的定义。能够清楚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不被外界的评价所干扰。有研究表明,自我概念清晰性对压力和社交焦虑能起到一个缓冲的作用。

 

其次,我们需要接纳自己,不管自己是怎样的,是胖是瘦,是高是矮,是“社恐”还是“社牛”,我们都是独一无二的,没必要逼自己去成为我们心目中的那个样子,比如人就是应该要侃侃而谈、要自信、不能怯场、不能脸红等。你就是你,你就是独一无二的,这世界上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来给我们下定义。

 

不仅如此,接纳自己的情绪,与自己的情绪共处也同样重要。当我们有社交焦虑的倾向时,也或多或少的会有情绪上的困扰,如过度紧张、自卑和挣扎。此时,我们该做的并不是去排斥这种情绪,而是应当接纳它,因为大部分人面对自己不擅长的领域时都存在这种情况。只要这种情绪没有严重影响到我们,我们就可以正视它的存在,试着与它和平共处。只有这样,我们对情绪的关注才不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从而严重干扰社交过程中的注意力和行动力。

 

当然,掌握适当的方法克服恐惧也十分重要。比如,运用系统脱敏的方法,将你认为你所恐惧的事情按恐惧程度进行分级并列一个清单,从恐惧最轻的事情开始进行尝试,如害怕公众演讲,你便可以在你认为相对安全的人或环境面前去尝试,哪怕会紧张得声音发抖和脸红,演讲结果也达不到你的预期。但没关系,因为至少你已经开始迈出第一步了,慢慢地就会发现你正在逐渐适应并克服这些恐惧。

 

用约翰·邓恩在《没有人是一座孤岛》这本书中的话来说:“没有人是一座独立的孤岛,每个人都是大陆的一片”。你就是你,不管是开心的你,还是难过的你;内向的你,还是外向的你;擅长社会交往的你,还是不擅长社会交往的你。你就是你,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你。你无需恐惧,也无需挣扎,更无需刻意去改变你的社交方式,你只需要做自己就好。


福建社会心理服务共建基地

福建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_艾玲


请发表评论
该文章已有0条参与评论
全部评论
  • 暂无评论内容
更多评论
推荐课程
  • 考前减压放松训练
    考前减压放松训练
    讲师:吴少迎
    播放:6636 次
  • 身心能量提升疗愈
    讲师:李元榕
    播放:5282 次
  • 温暖腹部祛除宫寒痛经
    讲师:李元榕
    播放:3380 次
  • 美好睡眠催眠
    讲师:林颖
    播放:3633 次
  • 世界睡眠日催眠疗愈
    讲师:李元榕
    播放:3127 次
Copyright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福建伍贰伍科教仪器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闽ICP备05007210号
公司地址: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云鹿路兴祥大厦B栋803号 服务热线:0595-23451000 网址:http://www.fj525.com

智慧心理云平台

欢迎测评用户登录

看不到验证码?点击重新换一个!
登录则表示您同意遵守《服务协议》

立即注册 管理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