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不要做?”“我失败了怎么办?”“我是不是做的不好?”你有在脑海里问过自己这些问题吗?从计划到放弃,总是在意别人的看法,琢磨他人细微的表情、行动、语言,觉得他是不是对我有意见;总是喜欢胡思乱想,在工作时无法专心工作;经常回忆起自己的表现,他人会怎样看我?甚至为了一件不是很重要的事情烦恼,在床上辗转反侧睁眼到天亮。
有人曾总结,当下社会人群中最大的一个症状就是倦怠,对许多事情打不起精神。身体的劳碌,是倦怠形成的一部分原因,更大的负担源自精神内耗,即每一个人的内心战争。自我怀疑、自我否定、焦虑、恐惧等,煎熬着具体生活中的人。内耗让人很累,因为想太多可能一天啥也没干,但是感觉身体被掏空。
精神内耗又叫心理内耗,在心理学上指的是人在自我控制中需要消耗心理资源,当资源不足时,内耗的长期存在就会让人感到疲惫。
如何将正常思考与精神内耗区别开来?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用思维来解释思考和精神内耗的区别。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认识,它能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思考则是正向的思维,其目的是为了问题解决;而精神内耗则是负向的思维,其对于问题解决的作用是消极的。
长期的精神内耗不仅会让人疲惫,而且在人际交往中容易猜疑臆测对方对你的看法,不能心平气和地表达清楚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更多地选择生闷气,而非沟通和行动解决矛盾冲突。医学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心理内耗长期存在,得不到疏导,会造成抑郁情绪、精神萎靡、精神恍惚甚至精神失常,还会引发多种身心疾患。
举个例子:上课的时候老师问了你一个问题,你回答错了。接着,你会观察身边同学看你的眼神。然后,你就开始内心戏,为什么他要这么看我?是不是回答错得太离谱了?他会不会觉得我很差劲?马上你就陷入无尽的反思中:难道我就是这么得差劲吗?以后同学们是不是都会看不起我?接着你开始焦虑,怎么办?我是不是有问题啊?我果然不是学习的料……
为什么对于这么一点小事你却有如此大的精神内耗呢?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一)心理学上的灾难化和极端化
当你遇到一个小问题,大脑会自动脑补出最坏的结果,偷换问题,把这个小问题夸大成一场大灾难。比如说仅仅是一次表白失败,大脑会加工成没有人爱我;我真的好差劲,我会不会单身一辈子。
(二)高敏感,低自尊,过度的自我关注
我们所说的“太过在意别人看法”,本质上就是“过度的自我关注”。近两年通过对自我关注与情境关注的研究表明:负性情绪水平越高,认知控制能力可能会越差。过分在意他人的实质根本不在于别人怎么看你(那不是真的重要),而是你自己将别人对你的看法看的太重要了。这让你没办法把注意力和精力、能量更多地放在实实在在的重要问题解决上,从而增加负性情绪,让自己对认知的控制能力减弱,耽误自己学习、工作进展,也就掉进了严重精神内耗的漩涡里了。
(三)人际关系中的猜疑妒忌讨好,多种利益和情绪互相冲突
著名的心理学家阿德勒曾经说过:“人类所有的烦恼都来自于人际关系的烦恼”。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互动而形成的心理关系,它是人社会性的重要方面,是人归属需要的重要反映。由于猜疑、焦虑、自卑等原因会造成一定的社交焦虑,从而加重自我精神内耗。
(四)内卷时代的高强度过度竞争,同辈压力,父母期待
总体资源就那么多,来竞争的人却高了好多倍,但不是每个人都能抢到这些资源,就会导致自己感觉压力山大,从而造成精神内耗。
(五)将焦点更多地放在了不可控的结果上
当面对一件事时,想这想那、患得患失,总认为自己做不到、做不好。不但对解决问题起不到任何作用,而且还会自缚手脚,自设障碍,从而产生拖延心理,迟迟不行动,进而产生精神内耗。
(六)个人对事物的高期待、对自身的高标准严要求,想得太多而行动太少
因为对自己的期待很高,总是思考很多但行动很少,长此以往,就会造成严重的精神内耗。
按心理学家荣格所说,人的性格分为内向、外向两种。外向性格的人更擅长处理人际关系,容易和人“自来熟”,与人交往没有什么距离感,天生具有感染力;而对于内向者而言,他们会觉得“过多的参与外界活动,是一种能量的流失与消耗”,他们比较沉默,像是生活和职场里的“隐形人”,但是他们喜欢自己和自己对话,能更多地从独处中获得能量,比起从人际交往中获得能力的外向者,他们精神内耗会更严重吗?研究表明,内向的人不一定精神内耗就很严重。而高敏感、低自尊,对事高期待、对己严要求,表达能力和意愿不强,又不敢争取、惧怕冲突和斗争的人,精神内耗就会很严重。
持续反复的精神内耗让人心力交竭,疲惫不堪。人们常说,停止精神内耗,是人生变好的开始。的确,减少内耗的确是件幸福的事,可现实中,往往我们越想摆脱它却越是挥之不去。内耗就像是一种病毒,表面上看不见、摸不着,却在暗地不断复制、侵袭你的想法,让你陷入纠结、焦虑、抑郁。
既然精神内耗是消极的,那么我们究竟如何才能摆脱内耗呢?
摆脱内耗的前提就是停止胡思乱想,有两个小技巧可以帮助你走出胡思乱想。
1.确认事情的真相:
大多数人都会将一件事与很多毫无关联的事情链接起来。对此,博主杨真直曾分享了一种辨别方法,能够帮助我们区分自己的想法和事实。当你察觉到自己开始灾难化思考的时候,第一步,立刻拿出一张纸,把你所有的想法都列出来;第二步,把这些事情进行分类,区分哪些是事实,哪些是你想象出来的?当你陷入焦虑之时,判断让你陷入焦虑原因的真伪,有助于理清真相。要知道很多事情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对事情产生的悲观想法。
2.扭转自己对事物的想法:
面对焦虑和内耗,难以跨越的并不是问题本身,而是我们对问题产生的想法。想要摆脱无止境的质疑和争辩,不如先改变自己的想法,乐观面对眼前的问题,一旦你弄清了事实,内耗自然就会减少,看问题的格局和视野也会变得更加开阔。
孔子曾提出“君子不忧不惧”、孟子曾提出“君子有三乐”。葛枭语、侯玉波对君子人格与心理健康的研究表明,君子人格水平更高的个体,更易控制自我、抵制诱惑、保护有价值的目标,因此具有更为积极的心理状态,即自我控制在君子人格对心理健康的正向效应中起到中介作用。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举一反三,我们是不是也可以通过以下四句话“四省吾身”来培养自己的君子人格,形成中国文化中理想的人格特质来缓解精神内耗。
(一)我不需要向谁证明什么:我们要接纳和相信我们的存在本身,认识到我们是为了自己而活。
(二)那又怎么样:这一点也类似于强迫症的自我暴露疗法,是指让病人暴露在各种不同的刺激性情境之中,使之逐渐耐受并能适应的一类治疗方法。通过问我们自己那又怎么样来拆解问题,我们可以找出自己“钻进牛角尖的部分”逐渐解决问题。
(三)发生这种事,也是有可能的:要告诉自己,每个人都有可能遇到这样的事,这不是我的错。
(四)我还有哪些选择呢:只有不断地向内心发问、探索,我们才能挖掘出更多的选项。
3.正念冥想,调整身心
科学研究表明,正念冥想可调节个体的负性情绪、促进个体正性情绪,对于心身疾病具有显著的干预效用。正念呼吸练习不但可以减少大脑活动和心率的不规则性,让思绪和心跳都变得更加稳定,还可以增加大脑和心脏活动之间的协调。对心理能量无序混乱的“心理内耗”现象有一定的帮助。
消除精神内耗,就是从虚构剧情里寻求事实真相。我们要学会接纳自己、爱自己,爱属于你的一切,你拥有的书包、电脑;你拥有的家人、爱人、朋友。你也要去迎合这些你的一切,迎合自己的喜好,迎合属于自己的周遭的人和事情,怀着一个包容和多元化的眼光看属于你的世界,跟精神内耗sayno!
福建社会心理服务共建基地
福建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文_田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