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估计,到本世纪中期,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将接近3.8亿。我国的老龄化程度在全球已处于中上水平,老年人口数量最多,老龄化发展速度最快。面对这样一个庞大的群体,如何提高他们晚年的生活质量,不仅是作为个体的子女热切关心的问题,也是研究者们普遍关注的方向。
有研究指出生活满意度和孤独感是评估老年人生活质量和成功老龄化的重要指标。其中,生活满意度是个体对生活质量的主观体验,能够正向预测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生活质量和幸福感。而孤独感则被定义为一种感觉到社会孤立的情绪困扰状态,能够负向预测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水平。
众所周知,拥有孝顺的子女的父母,其幸福感一般较高。孝道是我们中华民族所推崇的传统美德。汉王朝以孝治天下;论语里有“父母在,不远游”,告诉我们,父母健在的时候,我们需要常伴左右。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传统孝文化的传承,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有所改变。不同于以往的家族式聚居,今天的年轻人拥有更多受教育的机会,奔赴千里之外求学、工作是常态。与古时青年人的“出必告,反必面”不同,如今很多年轻人与父母的联系变成只能透过手机视频进行简单的问候。只是在某个瞬间猛然发现,他们的白发又添了些,背也佝偻了许多。岁月总是在不经意间悄然流逝,昔日心目中高大的父母,也渐渐变成期待关注和需要被爱的老小孩。
双元孝道模型认为孝应该包括在内涵、性质和运作功能上不同的两个方面,即互惠性孝道和权威性孝道。互惠性孝道的信念和行为是出自于对父母牺牲的感激,具有亲密、互惠和自然的特点,代表了子女对父母养育之恩的真诚感激。权威性孝道是以权威等级和文化规范为原型,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尊重和服从。打个比方:我觉得父母养我太不容易了,他们省吃俭用供我读书,对自己这也舍不得那也舍不得,对我却从来不吝啬。我现在长大了,要好好孝顺他们,让他们享福。这种孝道观念出于对父母发自内心的爱和回馈,是互惠性孝道。又比如:他们是我父母,我就应该要孝敬他们,顺从他们的意思,这是我作为子女应尽的义务,这是权威性孝道。
不论是互惠性孝道还是权威性孝道,它们的外在表现就是子女给父母提供各方面的社会支持。社会支持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从类型上可以分为工具性支持和情感性支持。工具性支持指的是为父母提供生活费、家务劳动等有形的支持;情感性支持则是强调满足父母的情感需求,包括安慰、倾听和与父母沟通。
最近发表在PsychJournal上的一项亲子配对研究,调查了子女的孝道信念如何影响父母的生活满意度和孤独感。研究结果发现,子女的互惠性孝道和权威性孝道均可以通过代际间的情感支持传递(即子女提供给父母的情感性支持,以及父母感知到的情感性支持)的链式中介作用影响父母的生活满意度和孤独感。研究结果可以用下图来表示。具体的解读如下:
1.子女越孝顺,父母越幸福
子女的互惠性孝道信念和权威性孝道信念都能预测父母的生活满意度和孤独感。也就是说,无论子女秉持着怎样的孝道观念,孝顺本身就足以提高父母的生活满意度,降低他们的孤独感。
2.想要让父母更幸福,尽可能多迁就他们或许是个不错的选择
在中介模型中,子女的权威性孝道信念对父母的生活满意度和孤独感仍然具有直接的预测作用。随着社会的变迁,孝道的观念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不同的时代对孝道有不同的理解。与年轻人相比,权威性孝道相较于互惠性孝道而言,更符合老年人对孝道的期望。权威性孝道也与中国传统文化中要求子女必须绝对服从父亲的观念相一致。遵从权威性孝道的子女,会更倾向于压抑或者牺牲自己的需求,以遵从父母的愿望。权威性孝道信念对于父母生活满意度和孤独感的预测表明,从父母的角度,他们更看重子女对他们的尊重和服从,这可能与老一辈们接受更多的传统教育、秉持的传统观念有关。然而在新的环境下,受到西方个人主义思潮影响的年轻人,更多地开始强调个体独立与自由思想,与传统孝道观念有很大不同。但作为子女,在合理范围内,更多的顺从可能会给父母带来更多的幸福感,也使得家庭关系更加融洽。如此一来,适当的妥协,也不失为一种生活的艺术。
3.持有孝道信念,是不是就够了?可能还不够哦
在中介模型中,互惠性孝道并不能直接预测父母的生活满意度和孤独感,因而情感性支持的代际传递起完全中介作用。对于持有互惠性孝道信念的子女,他们的孝道信念并不能直接影响父母的生活满意度和孤独感,而是要通过为父母提供情感性支持以及让父母感知到子女的情感性支持才能起作用。提高父母幸福感,成年子女不仅要培养孝道信念,更要关注父母的情感需求。
一味的付出并不代表对方就能幸福,子女在付出的同时,还要让父母感知到自己的付出,才能更好的提高父母的生活满意度,降低孤独感。因此,孝顺父母,记得要多与父母进行有效沟通,让父母感知到子女的关注与付出。
4.比起提供经济支持,父母更希望得到来自子女的情感支持
子女孝道信念通过情感性支持的代际传递起中介作用影响父母的生活满意度,而工具性支持的代际传递则不能。随着年龄的增长,寻求情感满足成为父母晚年的生活目标。老年人不仅关注让他们感到亲密和满足的关系,而且在有意义的情感活动上投入大量资源。孩子向父母表达担忧等情感内容正好满足了父母的情感需求。情感性支持比工具性支持对老年人的幸福感更重要。所以,给父母买件衣服可能还不如安静听他们唠叨给他们带来的幸福感更多。多陪父母聊聊天,做他们的贴心小棉袄,会让父母感受到更多的幸福感和更少的孤独感。
“夫孝,德之本也”。人类文明的绵延不息,是通过上一代人的哺育呵护和下一代人的反哺实现的。这种血浓于水的亲情中,从来都不缺少爱,更多的时候,缺少的是爱的能力。子女对父母的孝顺,虽然方式不同,但都是出自于对他们的爱。爱的能力是可以习得的,学习如何更好地孝顺父母,不仅是为了让他们有更好的晚年生活,也是为我们的下一代提供榜样。
福建社会心理服务共建基地
福建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文_夏厦 李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