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谈到心理学本身所关注的许多话题时——压力、健康、应对,甚至长寿——一个变量始终很突出:社会支持。
今天,没有人质疑社会支持在改善身心健康和福祉方面的力量。但是,究竟是什么让看似简单的事情——来自他人的支持——变得如此神奇?
虽然即使只是另一个人的存在,也可以对避免抑郁症等问题产生不可估量的帮助,但社会支持的一个方面很突出:同理心。
什么是同理心?
美国心理学会(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将同理心部分定义为“从一个人的参照系而不是自己的参照系来理解一个人”。然后,我要补充一点,做出相应的回应。它是情商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的心理学课上,我播放了这个短片,动画化了 Brené Brown 对同理心的解释。在书中,她对同情和同理心做出了本质的区分。简而言之,她说同理心是与另一个人“感受”。它通常被描述为比同情“更深刻”。
专家们经常将同情解释为“为另一个人感到难过”,而他们说,同理心是“真正理解另一个人的感受”。
根据布朗的解释,我倾向于说同理心更像是“和对方一起爬进洞里”。问题在于,我们并非都“明白”。我们中的一些人从未进入过那个洞,也永远不会。那么我们能感同身受吗?
同理心压力
今天,与过去不同,我的大多数学生都熟悉同理心的概念。由于社交媒体的存在,他们中的许多人可以很快告诉我同情和同理心之间的区别。
同理心是流行和可取的。我们希望能够将其提供给其他人。真棒!然而,我告诉我的班级,我们必须诚实地对待我们这样做的能力。
没有人能从虚假的同理心中受益,即使是善意的。
我们不能一直感同身受
这种强大的压力和同理心的冲动会导致我们假装我们理解一个人的经历和相关感受,而这是不可能的。承认这是不可能的并没有错,但对我们许多人来说,这是一个可怕的前景。
特权——基于我们感知到的身份的社会地位/权力/优势——几乎可以保证我们无法真正理解每个人的观点、经验或参照系。这意味着在某些情况下,我们真的无法感同身受。
我们需要诚实地对待这一点。
没有人从其他人假装“得到它”中受益。让我这样说吧:如果我没有也不会在我的生活中体验到一种“主义”,那么我建议我以某种方式理解一个人对这种“主义”的体验是不道德的。
这说起来并不好,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不那么真实。
面对现实
那么我们该如何应对这一现实呢?首先,也是很重要的一点:诚实。我们必须对自己诚实,了解我们向某人提供支持的能力的障碍,我们绝对必须对那个人诚实。
任何真实的回应和对一个人移情能力的局限性的承认都必须谨慎对待。也许是因为它不容易或不舒服,我们避免它——这是对同理心伪装的可能解释。
这就是为什么精神卫生服务具有包容性和代表性如此重要的原因。没有人想要一个假装理解的治疗师,而他们实际上无法理解。同样,没有人想要一个朋友说他们“明白了”,而他们根本没有。
同情并不总是坏事
同情常常被描述为坏事。这不是同理心,所以它是冷酷无情的,走得还不够远。然而,有时它是我们所能做到的。
是的,每个人都值得同情。但我们应该得到真正的同理心;来自合适的人的真正同理心。
这不是借口
我是说不要试图感同身受吗?当然不是。这不是举手就走的借口。然而,这是一个提供真正支持的机会。
在解释上述内容时,学生和其他人往往会争辩说,“但仅仅因为我永远不会经历创伤之类的事情,并不意味着我感觉不到经历创伤会是什么样子。
我不同意。虽然这当然表明了我们帮助他人的愿望,但这可能是一种自私的反应,忽视了特权的力量。我们需要腾出空间让人们告诉我们,我们不理解,我们无法理解,我们也不会理解。
在某些时候,在这种情况下努力感同身受可能更多地是关于我们而不是帮助对方。我们需要验证,我们不想被视为有缺陷或缺乏某种方式,所以我们拒绝让那个人拥有他们的经历。
这是关于真实性的
我喜欢同理心。我认为这很棒。我是推广它的努力的粉丝。我绝对相信我们可以培养同理心,并继续利用它来预防暴力等问题。
与此同时,我们需要承认同理心的局限性。
当然,不能做我们想做的事情是令人沮丧的,尤其是当它以帮助我们关心的人为中心时,但假装弊大于利。毕竟,真正的联系,真正的支持是关于真实性的。